2016,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的元年、“十三五”環境信息化建設的起點。《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的印發,不僅為未來五年的環境信息化建設指明了方向,也為新常態下環境管理轉型規劃了一條路徑。
從中央到地方,《方案》需要層層落實,在不到半年時間里,各級環保部門都已經紛紛開始探索環境大數據建設的實踐。
近日,環境保護部辦公廳在貴陽舉辦了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培訓班。環境保護部機關單位、派出機構、直屬單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部分副省級城市環境信息化相關工作人員約200人參加了培訓。
環境保護部辦公廳副主任徐必久在開班式上說,環保有先天實施大數據的條件,但環保部門在數據應用方面“起了大早趕了晚集”。希望借助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打破原有的環境管理模式,集中多年積累的數據優勢,推動環境管理轉型。
貴州省環保廳廳長熊德威提出,環保工作現在面臨“三轉”,即目標轉型(從總量控制轉向質量改善轉型)、體制轉軌(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管理轉型(從“督企”到“督政”、“督企”并舉),而“三轉”的交匯點正是大數據應用。
這次培訓班不僅邀請了直屬單位、先進省市介紹環境大數據建設的經驗,還請來從事環境信息化建設的企業出謀劃策。許多與會者表示,培訓班是一個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的經驗交流盛會,為他們下一步工作開拓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從本次培訓班上,記者了解到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正開足馬力,穩步推進。
打破 數據孤島不再是一個愿景
北京大學數字研究院信息社會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任錦華指出,經過20多年的發展,所有城市、所有行業都形成了眾多的IT“棚戶區”,也就是信息孤島。
同樣,以往各環保業務部門根據業務需要建設了一批業務系統,但是系統之間彼此不連通、不“對話”,數據孤島林立。“智慧行業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整合行業的IT棚戶區。”任錦華表示,生態環境大建設需要整合這些數據,形成合力。但每個業務系統技術、標準自成一體,各業務部門之間的利益也無法調和,打破數據孤島一直停留在紙面上。
?數據整合有突破
記者在培訓班上了解到,《方案》印發后,從中央到地方,已經開始尋求數據整合工作的突破口。
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介紹,2016年是生態環境大數據整合年。在去年整合了環境保護部各業務司局60多個系統的基礎上,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今年將整合、集成 42個業務系統的數據,涉及水、大氣、土壤、有毒物質、生態、核與輻射、監察執法、應急、環評、環境健康、綜合等業務數據。
天津前不久建成的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綜合信息平臺改變了各部門、各區縣信息共享難的局面,實現了全市清新空氣行動分指揮部39家成員單位的信息共享和平臺對接,將各部門、各區縣建設的有關大氣污染防治的業務系統統一到一個平臺中來,實現了一個平臺管大氣。
天津市環保局科技信息中心主任魯德福介紹,綜合信息平臺集納52類大氣數據,累計約1.4億條數據。其中包括296個環境質量監測站,其中國控16個、市控10個、區控270個,136家大氣重點污染源,1766個揚塵工地,40個已建監控的工業堆場,25個機動車檢測站,7000多個網格化事件和16家燃煤大戶。
廣西通過“五個一”工程打破“信息孤島”,即構建一個頂層框架、一個統一平臺、一個數據中心、一張基礎地圖和一個云計算中心。目前,廣西建成一個門戶——環境監管與預警信息系統平臺,每一個用戶有一個“密鑰”,實現了統一用戶管理、統一身份認證、單點登錄和協同辦公。環境監管與預警信息系統數據中心也整合了監管業務數據、環境監察移動執法數據、污染源在線監控數據、大氣、水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等,實現了跨平臺的數據共享。廣西所有環境在線數據實現一個平臺管理。
?數據標準制定加快
數據整合過程中,最頭疼的一個問題便是數據標準不統一。不同的數據標準就好比各地不同語言,不同的數據公司、不同的業務系統數據標準不一致,這給數據整合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記者了解到,由于技術發展迅猛,目前環境保護部相關數據集成標準已經不能滿足大數據整合的現實需求。各環保部門先行先試,在數據標準和規范的制定上已經先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