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貴陽國際馬拉松賽道旁的顯示屏。
圖為“空氣醫生”APP首頁。
◆本報通訊員岳植行
在2016貴陽國際馬拉松賽上,烏當區樂灣國際入口處的馬拉松賽道旁,一塊嶄新的LED顯示屏十分醒目。在這塊顯示屏上,PM2.5指數、實時溫度、濕度、“環境健康指數”等信息一目了然,并實時更新。
“這些數據來源于布設在周邊的環境質量監測點,監測點可以自動采集數據并傳輸至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進行分析。”貴陽市烏當區生態文明建設局副局長鄭文祥介紹說。
今年5月,由貴陽市生態文明委牽頭,通過對貴陽市大氣環境、水環境、聲環境等基礎環境質量信息進行全面、連續、有效記錄,在各類生態環境數據實現大融合的前提下,構建貴陽市生態環境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對城區環境進行網格化監管。
7月20日,貴陽市生態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率先在烏當區啟動試點,這也標志著網格化生態環保大數據監測系統正式上線運行。
密集布設微觀站點 詳盡收集第一手數據
“數據是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的基礎,但我們現有的數據源遠遠不夠。以烏當區為例,環境空氣質量國控監測點只有一個,通過監測點能判斷大氣的污染狀況,卻不知道污染從哪里來,更別提對污染源進行解析和開展治理。”國家環保污染源監控工程技術中心主任李瑋說。
于是,貴陽創新性地提出建設網格化生態環保大數據監測系統,采用“網格化布點+多元數據融合+大數據分析”的模式,計劃在全市,以村莊和居委會為網格單元,每個網格布設一個標準監測站點,使用環保部標準監測設備,獲取高精度數據。
據了解,建設一個傳統監測站動輒需要上百萬的成本,每個城市也就幾個點位。與傳統監測站點相比,網格化微觀站點投資成本不到其百分之一。生態環境大數據通過密集布點到村莊、街道等基層單位,實時、全面地采集空氣參數,每分鐘上傳一次PM2.5、PM10、噪音、溫濕度等參數,有利于快速確定污染源,為環境治理提供第一手資料。
據了解,烏當區規劃建設253個監測點位,目前已經建成123個。同時,在烏當區13條河流中,初期規劃建設16個水監測點位,監測參數為COD、氨氮等,并將根據后期需求和運行情況,逐步加密布點。
“通過各實時上傳數據的監測點,后臺就可以織出一張環境保護的‘天網’。” 李瑋表示。
繪制污染趨勢圖 實時追溯污染源
這些監測數據如何助力環保部門開展污染溯源,“緝拿”污染“兇手”呢?這主要是通過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開展的。
烏當區123個監測點每分鐘都會將數據上傳到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數據分析系統可以實時篩查、校準、統計分析,并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繪制出時空變化趨勢動態圖,實現全區大氣參數的時空動態變化趨勢分析,有利于環保部門掌握污染物產生、傳輸、擴散、聚集等路線。
“這就能及時判斷出污染源是工廠排污,還是揚塵污染,或是餐廳油煙,并準確知曉位置在哪兒、排放量是多少,有利于環保部門有針對性地執法和治理,實現監測和管理聯動。”李瑋說,隨后,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將自動把指令發至責任區域的網格管理員手機上,并規定管理員處理污染事件的時間。
同時,這些數據也可以用于對區域內產業結構和城市管理進行分析,為城市規劃和管理提供大數據支撐。
目前,烏當區的試點工作正在進一步完善,并逐步在貴陽全市進行推廣。預計貴陽市未來將投入約6000萬元,布設900個~1000個大氣及噪聲監測點位,60個水監測點位,明年4月將完成項目實施。
李瑋說:“大范圍、高密度的布點,保證了大數據中心數據源,使得數據挖掘和分析也更加精準,有助于精準判斷污染源,預測污染物擴散趨勢,為環境執法和決策提供依據。”
大數據服務公眾 “空氣醫生”發揮作用
除助力環境管理,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還致力利用大數據為公眾提供服務。
除了在監測點安裝顯示屏,依托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貴陽市環保局還借助“空氣醫生”APP,打開移動通道。李瑋點擊“空氣醫生”,首頁直接顯示出當前的環境健康指數為94。據介紹,環境健康指數是用來量化定義環境與人體健康或人體感受的一個量化指數,數值為0~100,數值越大表示環境越好或人體感受越舒適。“環境健康指數就是利用大數據中心的實時監測數據,依托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家疾控中心的相關標準,計算出來的。”李瑋介紹說。環境健康指數包括空氣顆粒物PM2.5、總有機揮發物、溫度、濕度、噪音5項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