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热人妻偷产国,国产在线一区免费观看,亚洲无线观看久久,无码不卡成人电影

?

行業新聞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新聞 >

運用大數據促進信息公開環境共治

更新日期:2016-09-18
摘要:本報記者童克難廈門報道 在當今社會輿論格局、信息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革的背景下,互聯網、大數據在提升環境管理水平、促進環境保護社會共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中國環境...

  本報記者童克難廈門報道 在當今社會輿論格局、信息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革的背景下,互聯網、大數據在提升環境管理水平、促進環境保護社會共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中國環境報社、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和福建省環保廳共同主辦,以“大數據時代: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為主題的2016年全國環境互聯網會議9月8日在廈門召開。

  來自地方環保部門的領導、科研院所的專家、環境政務新媒體代表等就如何推進形成新媒體時代的環境共治、如何通過智慧環保實現環境信息共享、環境管理轉型和大數據時代如何實現環境輿論引導和權威發聲等話題進行了討論交流。

  作為環保NGO的代表,自然之友總干事張伯駒在參加此次會議之前專門與其他30多家NGO組織進行了交流。他認為,實現環境共治,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系統的、有效的環境法律制度,同時要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環境治理的大格局。

  面對新形勢,代表們在討論中認為,各級政府及環保部門要敢于發聲、及時發聲、準確發聲,讓公眾全面、科學地了解環境信息。這樣,一方面可以推動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另一方面也能及時化解矛盾,避免誤導輿論。對于如何公開環境信息,形成有效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副院長郭曉科表示,要將專業化的表述轉化為公眾能理解的語言,用講故事的形式呈現給公眾。

  信息公開不僅能夠激發公眾參與環境共治的積極性,而且運用大數據和新媒體,還可以實現信息共享,提升環境管理水平。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汪玉凱認為,“互聯網+”與大數據等新技術,為智慧環保建設提供新的路徑。要發揮作用,首先要構建科學的智慧環境頂層設計方案,關鍵點是要構建自上而下的環保服務體系和以大數據和云計算為基礎的統一的大數據中心。

  武漢市環保局副局長張作波表示,智慧環保建設既要接天線,又要接地氣。接天線就是推動環境管理轉型,接地氣就是讓數據多跑路,讓百姓少跑腿。智慧環保的建設不僅要進行自轉,還要圍繞改善環境質量這個核心公轉。這樣才能推動環境信息的共享,來適應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特別是“十三五”提出的環境治理新要求。

  為推進環境政務新媒體發展,增強其傳播力和影響力,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由中國環境報社主辦的中國環境網在這次會議上還首次發布了中環政務新媒體綜合影響力指數、中國環境政務新媒體排行榜和中國環境政務新媒體2016上半年報告。

  中環政務新媒體綜合影響力指數根據新媒體屬性、環保行業特點以及政務信息公開特性設定,環境政務新媒體評估的對象主要為環境保護部及全國省級、市級的環保廳局主辦的政務微博、政務微信及環保廳局官方網站。目前數據已覆蓋250余家政務網站、170余個微博及140余個微信公眾號。

  報告顯示,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建立了環保官網,省一級有64%的地方開通了環保政務微博,70%開通了環保政務微信。地市級層面,有155個市級環保官方微博、117個市級環保官方微信和234個市級環保官方網站。

  報告顯示,在省級微信公眾號中,山東環境、浙江環保和福建環境最受歡迎。市級最受認同公眾號依次是溫州環保、宿遷環保和連云港環保。在微博方面,省級最具互動力官方微博依次是山東環境、環保北京和重慶環保。網站方面,省級最具人氣、最易傳播環保官網的前三名均為云南環保廳、新疆環保廳和甘肅環保廳。

  報告顯示,各地環保部門積極實踐,嘗試運用新媒體加強環境信息公開,不斷擴寬公眾參與的途徑和方式,努力打造新媒體矩陣,與環保工作有效結合,在有效引導輿論、環境科普等方面體現出優勢。但同時,也存在個別地方為完成任務而運營、原創內容少、刷粉絲刷評論、內容可讀性不夠強、缺乏與公眾的互動交流、影響力有限等問題。

  此外,針對環境政務新媒體的規劃缺乏整體性、長遠性,定位不夠精準等,報告對于環境政務新媒體的運營也提出3方面建議:提高新媒體覆蓋度,打造環境政務標桿賬號;著力機制體制建設,健全完善考核體系;遵循網絡傳播規律,大力引入新技術。

  會議由中國環境網、廈門市環保局、清華海峽研究院聯合承辦。

?

新聞資訊

聯系我們
Contact
聯系我們
我們很想聽到您的聲音

電話:+86(510)88521000

傳真:(0510)88521000轉803

郵箱:zhongtian@wxzthb.com

地址:無錫市新區鴻山鎮鴻山路66號

?
[向上] 
服務熱線
+86(510)88521000

傳真:+86(510)8852 1000 轉803

蘇公網安備 3202140200086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