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近日舉行“十三五”時期城市管理發展規劃解讀發布會,根據發展規劃,“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將以“資源回收,干濕分開”為主要抓手,研究適時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對此,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固廢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前垃圾分類主要以鼓勵為主,這是首次將垃圾強制分類概念納入規劃。
而就在今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建部也聯合發布了《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征求意見稿)》,并提出,到2020年底,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分類,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由“鼓勵”轉為“強制”,一方面顯示了政府對于垃圾分類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決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垃圾處理問題的嚴峻性和亟待治理的緊迫性。
根據預測,2020年,北京市生活垃圾產生量將達到2.8萬噸/日;餐廚垃圾產生量為2900噸/日。僅以餐廚垃圾來看,目前,北京市的日產生量已經約2600余噸,現階段處理能力的缺口已經很大。
北京如此,從全國范圍來看,情況更為緊迫。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2015年發布的《中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狀況評估》報告顯示,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大且增長快速,從1979年的2508萬噸增長至2012年的17081萬噸,30年間增加近6倍,已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
垃圾圍城,障礙重重,在尋求出路的過程中,做好垃圾分類勢在必行。
■ 垃圾分類多以倡導為主,但收效甚微
垃圾分類,已經倡導多年,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
早在2000年6月,包括北京在內,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廣州、深圳、廈門等8個城市,被確定為全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
然而時至今日,以全國多地垃圾分類試點小區的垃圾類別來看,雖然名義上有3類:廚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但實際上,市政環衛部門負責分類收運的只有兩類: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即“干濕分類”。也就是說,目前只是虛設可回收物的分類桶,并無專人負責清運,基本上靠保潔人員、拾荒者撿拾后賣廢品來實現垃圾分類。這使得經濟價值低的物資回收利用率低,資源回收不徹底。
北京市自2010年開始新一輪的垃圾分類推廣后,垃圾分類試點小區的數量不斷增加:由第一年的600個發展到現在已經超過3000個,占全市居住小區的半數以上。然而,問題依然存在:試點小區數量雖然大幅度增加,但垃圾分類的執行情況卻不如預期,主動分類者非常少。
在北京出現的這種情況,全國其他城市也不同程度存在。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人均生活垃圾日清運量平均為1.12千克,2013年則為1.11千克,未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減量化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對于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人均生活垃圾清運量也未明顯下降。
有專家指出,如果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政策沒有重大進展,人均生活垃圾清運量則不會出現明顯減量。
■ 垃圾分類可顯著降低垃圾管理社會成本
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曾對北京、天津、沈陽等12個城市的生活垃圾成分分析發現,近年來,這些城市的廚余垃圾所占比重在36%~73.7%,紙類垃圾占4.46%~17.6%,塑料垃圾占1.5%~20%。不同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差異較大,但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的物質占絕大多數。2013年,12個城市的廢紙綜合利用率約為44.7%,廢塑料回收率也只有23.2%。從這些數據來看,垃圾分類潛力巨大。
潛力即資本,不善加利用就是一種浪費。
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首席專家宋國君在對北京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社會成本進行評估后,測算出每噸生活垃圾焚燒成本為742元,在考慮收集、運輸、轉運環節后,這一成本為1902.06元。同時他也指出:如果垃圾分類回收能全面實施,則可以顯著、全面地降低垃圾管理社會成本。源頭分類使得焚燒垃圾成分變化,每噸生活垃圾焚燒成本將降低178元。同時通過資源回收、收運成本降低等,可使每噸垃圾處理成本降低1200元,最終可由1902.06元降至702.06元。
顯然,合理的垃圾分類可以有效降低垃圾處理成本,除此之外,對于垃圾無害化、減量化以及資源化都能產生積極的推動力。
■ 強制分類帶來改變契機,制度、措施需同步推進
既然垃圾分類可以帶來諸多有益之處,倡導或鼓勵垃圾分類收效甚微,北京市提出的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或許正是一個契機,能夠讓更多公眾關注垃圾管理問題,并意識到自己的責任。
與此同時,配套的法律法規、制度、舉措也需同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