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配式建筑建造方法類似“搭積木”,可有效縮短施工時間,減少建設過程中的污染。 人民圖片網供圖
■編者按
9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常住人口超過300萬的其他城市為重點,加快提高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并明確了配套措施。
近年來,裝配式建筑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多地興起,但總體而言,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在全國新建建筑中的比例不足5%。今年年初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我國要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
發展裝配式建筑,會給建筑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在推進過程中,還有哪些瓶頸需要突破?對此,本報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希望上海的實踐經驗能給其他地方帶來借鑒。
◆中國環境報記者 蔡新華 見習記者 劉靜
隨著生態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建筑業正在經歷一場“綠色革命”:在上海,裝配式建筑已連續兩年實現成倍增長,越來越多的建筑選擇這種安靜的方式“快速生長”。截至目前,上海全市累計落實綠色建筑總面積已近6500萬平方米,其中有367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筑星級標識,建筑面積達3188萬平方米。
根據《上海市綠色建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從今年起,上海全市范圍內新建建筑項目原則上須采用裝配式建筑,新建民用建筑原則上按照綠色建筑標準建設。
施工污染減少,建筑品質更好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建筑工地就與粉塵和噪聲污染畫等號。只要建筑施工隊進入現場,就意味著污染的開始,而且會一直持續到施工結束,飛揚的粉塵、刺耳的噪聲攪得附近居民不得安寧。隨著裝配式建筑的推廣,這樣的場景將逐漸減少。
市民王先生最近嘗到了裝配式建筑的“甜頭”。以前,家附近的建筑施工污染曾讓他深受其害,雖然多次投訴,作用也不明顯。
如今,王先生搬進閔行區的新家,附近的工地也開始施工。一個多月過去了,王先生沒有遇到塵土飛揚、噪聲刺耳的問題,樓房卻明顯“長高”了。原因就在于,這里采用了裝配式建筑。
什么是裝配式建筑?業內專家告訴記者,裝配式建筑俗稱“拼裝房”,是指用預制構件在工地裝配而成的建筑,施工現場看起來就像在搭建巨型積木。由于將大量高噪聲、高污染的“濕作業”搬進了工廠,工地建筑垃圾將減少91%,腳手架用量也可減少50%以上,從而實現環保節能,最大限度減少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這種模式可將建筑精度由厘米級提升至毫米級,比傳統混凝土現澆施工精度提高3~4倍,建筑品質更高、壽命更長,保溫、環保性能也更突出。由于構件采用一體式生產,傳統建筑常遇到的窗框漏水、保溫性能不佳等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據悉,上海市試點探索裝配式建筑始于2010年之前,“萬科新里程” 是第一個裝配式住宅項目。直至今日,上海市裝配式建筑覆蓋范圍,已經從住宅建筑普及至公共建筑領域,項目數成倍增長。
在閔行區浦江鎮魯匯基地,總面積達5.15萬平方米的經濟適用房項目近日通過竣工驗收,其中4棟建筑預制裝配率為50%,一棟建筑預制裝配率高達70%。承建方隧道股份上海城建物資公司副總經理朱永明說,目前一般裝配式建筑的預制裝配率為20%~25%,而這一項目的框架體系全都采用預制構件,大大提高了預制裝配率。
車間里造高樓,“結實”又環保
“十二五”以來,上海市裝配式建筑的年落地量、年構件產量已經增長了十倍有余。隨著裝配式建筑的推廣,施工工地更文明整潔,施工更高效有序,建筑業的面貌改變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其中。
馬貝是上海市一家大型建筑公司裝配式建筑構件車間的負責人。他說,以前“看不上”建筑工人的工作,因為要在“臟亂差”的露天環境中干活。“但我做的建筑工跟以前想的不一樣,主要是在車間里看圖紙、操作機器,不用在外日曬雨淋、搬磚吃灰。”
在這個2600平方米的車間里,共有50名工人,每年出產的異型構件產量達10萬平方米。這些構件被運送到各個工地,再由吊裝工負責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