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環境保護部印發了《“十三五”環境影響評價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并向社會公開,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為使各界深入了解其出臺的背景、主要內容和具體實施要求等,記者采訪了環境保護部環境影響評價司司長崔書紅,對《實施方案》進行詳細解讀。
1 中國環境報: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環評制度日臻成熟和完善,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合理布局,嚴把項目環境準入,優化項目選址選線,強化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措施,有效防范環境風險,保護各類環境敏感目標,維護公眾合法環境權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請介紹一下《實施方案》出臺的背景?環評改革的總體考慮是什么?有哪些主要任務?
崔書紅:環評是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制度。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現行的環評制度出現了許多不適應的地方,必須通過改革創新,使環評管理方式更加合理完善,在源頭預防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作出了部署。國務院采取了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陳吉寧部長強調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環評制度改革,在放權上求實效,在監管上求創新,在服務上求提升,要堅持問題導向,圍繞“劃框子、定規則、查落實”三個環節,真正發揮環評在源頭預防上的關鍵作用。
劃框子,就是要通過規劃環評、戰略環評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明確區域發展定位、生態功能定位和準入條件,優化空間布局,調控環境容量。定規則,要通過準入導則的制定和解釋,提高導則規范的指導性和適用性,增強環評的針對性和科學性。查落實,核心是要創新監管思路,建立規劃實施后的環境評價和核查工作機制,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提高監管能力,精準打擊環評違法違規行為,督促地方政府更好落實環保主體責任。
制定《實施方案》就是為了適應黨中央、國務院推進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總體要求,進一步強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從體制機制上解決好“劃框子、定規則、查落實”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更好發揮源頭預防作用,煥發環評制度的新活力。例如,《實施方案》著力去繁就簡,在程序方面,取消了試生產審批,取消了竣工環保驗收,取消了水土保持審查和部門預審等前置條件,非重大項目核準環評審批由“串聯”改“并聯”,將極大提高環評審批效率。在減負瘦身方面,將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登記表改為備案制,可以減輕環評審批50%的任務量;通過分級審批目錄的修訂,調整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報告表,可以壓縮報告書編制的范圍,減輕環評審批負擔和減輕社會成本支出。通過技術導則重構,讓環評回歸環評本意,去掉環評不該管也管不好的內容,讓環境影響評價文件邊界更加清晰,內容更具有規范性、針對性和科學性。在去偽存真方面,實行全國環評審批聯網,開展環評模型標準化和法規化建設,建設智慧環評監管平臺,利用大數據提高環評監管水平;加大信息公開力度,改革公眾參與辦法,加大問責和處罰,嚴厲打擊環評弄虛作假行為,維護環評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實施方案》明確,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全面提高環評有效性為主線,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以“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以下簡稱“三線一單”)為手段,強化空間、總量、準入環境管理,劃框子、定規則、查落實、強基礎,不斷改進和完善依法、科學、公開、廉潔、高效的環評管理體系。
《實施方案》分三大塊八個部分。第一塊是總體思路,明確了指導思想、主要原則和工作目標;第二塊是主要任務,涵蓋戰略環評、規劃環評、項目環評、事中事后監管以及重大環境影響預警等全鏈條管理;第三塊是實施保障,包括深化政府信息公開、加強環評機構和人員管理、強化技術支撐等任務。其中,與排污許可制等重大改革相統籌,強化戰略和規劃環評“三線一單”硬約束,實行規劃環評清單式管理,對高質量完成產業園區規劃環評的園區內項目試行降低項目環評文件類別,建立項目環評審批與規劃環評審查意見、區域環境質量和區域相關產業項目環境管理聯動機制,建立全國環評審批信息聯網系統,重構環評技術導則體系,完善環評機構準入條件等都是適應“十三五”環保形勢的新提法、新要求,也是后續改革落實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