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記者 崔煜晨 綜合報道 “在市政公用領域,大力推行特許經營等PPP模式,加快特許經營立法。到2020年,環保產業產值超過2.8萬億元,培育50家以上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國家發改委、環境保護部近日印發的《關于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出市場供給能力增強、市場主體逐步壯大、市場更加開放三大目標。
PPP領域將迎來政策激勵和示范引路
此次《意見》提出,創新企業運營模式。在市政公用領域,大力推行特許經營等PPP模式,加快特許經營立法。據了解,在這一領域,特許經營是過去13年以來積累的成熟模式。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認為,繼續推進特許經營等PPP模式是穩健務實的。而環境保護部職能主要側重于末端監管,市政公共服務行業主管部門是住建部。因此,需要部委間共同深度研究其頂層結構和行業規律。特別是PPP項目的完善落地需要分行業、分類型地研究推進,分管部委各自發揮的作用相當重要。
“《意見》強調通過政策激勵和示范引路的PPP落地模式,與當前部委通過3批示范項目落地來推進PPP的工作模式匹配。”薛濤說。
據了解,中央和地方層面的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示范項目近期步入密集發布期。中央第三批PPP示范項目名單即將公布,其中,以增量項目為主,投資金額預計將達到萬億元。另一層面,地方的PPP示范推介項目也在同步密集推出。
東方證券曾統計,在目前財政部PPP項目庫中,環保及公用事業類項目(含水利建設)達到了3194個,占全部項目的34.4%,是項目數量最多的領域;項目對應總投資額達到1.81萬億元,占全部投資額的17.05%,僅次于交通運輸領域。
曾有業內人士指出,在示范項目的帶動下,新一輪全國性PPP熱潮將掀起。同時,PPP也將迎來落地大考。大岳咨詢公司總經理金永祥表示,從2013年開始至今,我國PPP投資規模幾乎每年都在翻倍,預計2017年還將繼續增長。
薛濤認為,此次《意見》的發布,釋放出許多政策的信號。比如,環境大數據和互聯網+在設施管控和垃圾收運環節,將與PPP的配套服務產生關聯,值得關注。
《意見》中第七條和第十一條分別為加快建設市場交易體系,完善收費和價格機制。“從PPP項目在環保領域的落地情況來看,業內對其價格機制的研究一直被忽視。此次《意見》初步提及,希望在這方面有深度推進。”薛濤說。
市場機制愈加完善,綜合服務模式符合行業趨勢
有觀點認為,《意見》的基本原則中再次強調市場機制以及法規的重要性,意味著行業期待尊重市場規則,期待法規完善。
同時,《意見》也提出,將清理有悖于市場統一的規定和做法。整合完善現有環境管理制度,加快建立統一公平、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
此外,《意見》提出建立有效監管和執法體系。“監管執法體系創新中的信用體系建設和信息公開,值得期待。”薛濤認為,環境監管的加嚴也將促進環保產業發展。
從東方證券分析來看,“十三五”以及未來的10年~20年,我國將圍繞“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三大領域的重點整治,投資主線從減排建設建設轉向全面治理。
從測算看,“十三五”期間,水、氣、固廢三大領域的原有業務將繼續保持在20%~30%的增速,而水環境、海綿城市、土壤修復領域將帶動1.5萬億元~2萬億元的投資,年投入3000億元~4000億元為環保投入增量。
加上傳統業務在2015年環保投資體量5000億元的基礎上每年保持25%的增長,環保行業年投資體量將從4000億元~5000億元上升到1萬億元~1.5萬億元。
同樣《意見》也明確,環保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基本滿足環境治理需要,生態環保市場空間有效釋放,綠色環保產業不斷增長,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20年,環保產業產值超過2.8萬億元。培育50家以上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打造一批技術領先、管理精細、綜合服務能力強、品牌影響力大的國際化的環保公司,建設一批聚集度高、優勢特征明顯的環保產業示范基地和科技轉化平臺。
同時,《意見》提出,推行綜合服務模式。實施環保領域供給側改革,推廣基于環境績效的整體解決方案、區域一體化服務模式。鼓勵企業為流域、城鎮、園區、大型企業等提供定制化的綜合性整體解決方案。發展環境風險與損害評價、綠色認證等新興環保服務業,深入推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