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劉曉星
環境污染對健康的影響,不僅與環境污染物的濃度和毒性相關,還與人的環境暴露行為模式密切相關。繼2014年發布成人(18歲及以上)研究成果后,日前,環境保護部向社會發布了兒童(0~17歲)環境暴露行為模式研究成果。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二個發布兒童暴露參數的國家。
研究旨在通過調查掌握我國兒童環境暴露行為特點,分析相關影響因素,建立兒童暴露參數數據庫,提出有針對性的兒童環境暴露和風險防范對策措施,為提高我國環境健康風險評價的準確性,推進國家構建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體系進程提供技術支持。
那么,我國兒童環境暴露行為模式是怎樣的?發布暴露參數有何意義和應用價值?就此,記者采訪了項目組相關專家。
不同的健康風險暴露特點各不相同
根據此次發布的研究結果,現實生活中,我國兒童面臨著空氣污染、飲用水不安全、食品污染等多種健康風險,且暴露的特點不同。
專家表示,空氣污染物暴露水平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空氣中污染物的濃度,二是暴露方式和特征,如呼吸量、室內外停留時間和體重等自身特征。
研究發現,無論對于成人還是兒童,室內停留時間占全天的 90%左右。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室內外活動模式是不同的,兒童主要在室內活動,從1歲到3歲,其室外活動時間明顯增長,最高可以達到每天157 分鐘;隨著兒童進入托幼機構和學校以后,平均每天室外活動時間有所減少。
室內外活動時間調查有何意義?對此,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段小麗解釋說,這一方面提示我們,在關心對室外空氣污染防護的同時,也應該加強對室內空氣質量的關注。
她表示,室內空氣污染的來源更為復雜,如吸煙、烹調油煙、家裝污染、打印機等辦公材料的使用等。
另一方面,在空氣質量不好的時候,要盡量減少戶外活動,尤其是對于 1歲 ~ 3 歲這個在戶外活動時間較為頻繁的年齡段而言。段小麗建議,尚未進入托幼機構兒童的家長,此時應盡量減少孩子室外活動時間。
飲水是重要的暴露途徑之一。此次研究發現,兒童單位體重飲水量隨年齡增長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其中9個月到兩歲的兒童單位體重飲水量最高,每日約80毫升/公斤。
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李天昕介紹說,研究發現我國兒童飲水類型以集中飲用水為主,占 87%,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兒童直接取用未經集中處理的地下水、地表水或窖水等。當然,這僅代表我們2013年~2014 年調查期間的情況。隨著我國農村地區自來水管網入戶覆蓋率的提高,以及公民環境與健康素養,特別是對飲水安全問題認識的提高,安全飲水率會逐漸提高。
經飲食的消化道暴露是人群暴露環境污染物的一個重要途徑。項目組對兒童食用各類食物的食用量也做了調查,涉及 八大類上百種食物,為食物健康風險評價提供了大量詳實的數據。
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林春野表示,如果知道某種食物中污染物的水平,可以據此估算出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
土壤攝入量指人每天攝入土壤/塵的質量。由于兒童生長發育的特點,經常在室外土地或室內地板上活動,并且有吮手指和物品(如玩具)等的習慣,土壤攝入是兒童暴露環境污染物的重要途徑之一。
對此,林春野稱,目前世界上僅有美國、荷蘭等少數幾個國家開展了兒童土壤攝入量研究,而此次開展的項目填補了國內在此領域研究的空白。研究結果在污染場地風險評估和修復等工作中有較大應用價值。
此次研究除了針對傳統的經水、土、氣的暴露外,還探索性地對兒童接觸電子產品的情況進行了初步摸底調查。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趙秀閣表示,從研究結果看,我國兒童電子產品接觸的比例高、用時長。至于健康影響有多大,希望能有機會和其他科研單位合作開展進一步研究。
研究還發現,我國兒童環境健康風險相關的暴露及防范行為,與撫養人的文化程度密切相關。家庭經濟水平、撫養人文化程度越高,兒童烹調油煙暴露時間和二手煙暴露時間就越短,進食前洗手的人數比例就越高。
傳統型、現代型雙重健康風險并存
本次調查還顯示,我國兒童面臨傳統型和現代型健康風險的雙重壓力。那么,這兩種健康風險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