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六五”世界環境日主題活動,到近期召開的各大國際會議,我們耳邊常能聽到物種保護吶喊的聲音。誠然,對人類來說,這些美妙的生命不僅僅是朋友,它們的生息繁衍也關乎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因而,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日益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紅色名錄解密物種現狀
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編制的《IUCN紅色名錄》最新版近期面世,這份報告指出,物種因為有效的保護措施,數量得以提升,保護成功的案例不少,如澳大利亞刺巢鼠等。但是,總體來說物種生存和繁衍的整體趨勢,仍然嚴峻。
例如,由于非法捕獵,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靈長類動物——東部大猩猩,被列入“極度瀕危”名錄。在過去20年中,東部大猩猩種群數量急劇減少了70%,目前全球少于5000只。其兩個亞種之一的東部低地大猩猩,從1994年的16900只減少到2015年的3800只,20年減少了77%。殺害或捕捉大型類人猿早就是違法行為,但捕獵依然是東部低地大猩猩消失的最大威脅。東部大猩猩的另一亞種山地大猩猩的數量則有所上升,目前有880只。至此,全球僅存6種大型類人猿中的4種:東部大猩猩、西部大猩猩、婆羅洲猩猩和蘇門答臘猩猩都已被列為“極危”物種,而剩下的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則是“瀕危”級別。對此,如何打擊盜獵走私、開展公眾教育活動,讓環境意識在大眾中普及,都是國際社會應當考慮的范疇。
據悉,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和其他9家伙伴機構近期共同宣布了一項宏大的計劃,將在未來5年中投入超過1000萬美元,使IUCN紅色名錄評估的物種數量到2020年翻一番。
海洋物種適應力面臨挑戰
海洋和江河湖泊資源是地球一大寶貴財富,但可惜的是,對于這一珍寶我們數年來沒有足夠重視,從而導致徜徉在各類水域的可愛“精靈們”數量和種類都不斷在減少。
雖然物種不斷進化,水中的物種在不斷適應變化的生態環境,但也有不少物種證明了自身并非具有較強的適應力。中華鱘,它是最古老的魚種之一,已存在1.5億年。幾年前,中華鱘開始停止在自然環境中繁殖產卵,并且在長江中的新魚群也對中華鱘的繁衍產生影響。令中華鱘種群減少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整個長江流域發電的大量水壩建設。目前,中華鱘處境危險,如不善加保護,將可能滅絕。
在各類水系中,像中華鱘這樣的物種并不少見,既有赫赫有名的白鰭豚,也有不為多數人所知的鋸鰩。這都與人類活動產生的影響密不可分,所以人類需要行動起來維護他們的繁衍生存。
不論是IUCN世界自然保護大會,還是美國國務院主辦的“我們的海洋”國際會議,都表示海洋保護刻不容緩。IUCN在世界自然保護大會期間發布了《海洋升溫:原因、規模、作用和影響》的報告,分析了海洋升溫對物種與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對人類從海洋中獲取收益的影響。據IUCN中國代表朱春泉介紹,報告強調了海洋升溫對從微生物到哺乳動物等海洋生物的影響,這些影響都具有可檢測的科學證據,但即便人類在未來幾年實現減排目標,海洋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對海洋的影響也積重難返,其影響將可能會持續下去。IUCN期望通過這些議案和報告引起人們對海洋保護的高度關注,促使各國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海洋。
陸地生物保護可圈可點
相較于海洋生物,陸上生物可能離我們的生活更近,它們生存維系同樣面臨不少問題。近年來,從非洲到亞洲的穿山甲非法貿易顯著增加,這也使得其數量急速下降。據統計,中國穿山甲在過去21年里,約減少了90%。當前看來,仍有不少陸地物種因為非法貿易而受到生存威脅。在今年世界自然保護大會爭議不斷的象牙貿易議題中,力主全面禁貿的國家和地區獲得壓倒性勝利。一旦全面禁貿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將是對象牙貿易的致命一擊。
但在近幾年也有不少陸地物種生存現狀得到改善。如在前段時間熱映的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中的雪豹。它既是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瀕危動物之一。被列入瀕危之后得到了有效保護,當前數量有所回升。當前,世界雪豹總量的1/3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一帶是新疆雪豹種群數量最大、棲息地環境最獨特的區域。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通過研討決定,在烏魯木齊河流域建立中華雪豹保護地,同時將烏魯木齊河上游確定為保護地首個分站點,希望這一保護區能有效助力對雪豹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