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重慶10月17日電 (記者王斌來、蔣云龍)以樹為線,以人為針,漫布黃土與碎石的荒山披上了綠衣。森林固住了水土,垃圾和污水被擋在長江之外。重慶近年來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持續優化,長江水出落得碧澄澄、清亮亮,出境水質好過了入境水質。
重慶坐擁679公里的上游長江,為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重慶市委明確并始終堅持“五個決不能”底線,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水質,只能變好不能變壞。在重慶市江津區雙福新區,產業快速發展,人口大量集聚。每天,18萬居民的生活污水和部分工業廢水匯入雙福污水處理廠。目前,重慶建成各類污水處理設施978座,長江干流水質保持在Ⅲ類。
森林,只能增加不能減少。重慶為此劃定三條生態紅線:林地不能低于6300萬畝,森林不能低于5600萬畝,耕地不能低于3300萬畝。“十二五”期間,重慶森林覆蓋率從37%提高到45%。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長江大保護,重慶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底線思維,堅守綠色本底。
頂層設計優化功能布局。重慶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將渝東北定位為生態涵養發展區。對范圍內區縣,生態環保工作考核權重比GDP更高,以突出庫區的生態涵養和保護功能。
綠色發展成為時尚。在合川區,污染大戶火電廠實現“工業廢水零排放”。“十二五”期間,重慶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5%,提前1年完成國家考核目標。
建立全過程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源頭保護、過程監督、事后執法。兩年多來,重慶整治環保違法違規建設項目企業1.2萬余家,處置易引發環境污染的突發事件116件。
生態屏障建設無縫對接。重慶市流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聯動正加速推進,五大功能區域間生態補償機制在探索建立。同時,加強沿江省市協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