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化工廢水走的是大綜合處理的路子,這樣的傳統處理方式近年來已無太大空間。企業和政府各級管理部門對“零排放”的要求日益迫切。 資料圖片
●有企業排放廢水中有0.3%的溴素。這些物質嚴重影響其后的處理過程。企業可對其進行源頭分離回收。因為溴素是高附加值產品,售價高,同時還能大大降低水處理難度。
●在處理過程中,做好鹽的分類很重要,可以先通過生化處理顯著降低廢水COD,后續通過納濾裝置或高級氧化工藝,將分離出的氯化物提純,形成燒堿廠可以利用的材料。
◆中國環境報記者 陳湘靜
化工企業正在面臨越來越大的環保壓力。在今年媒體曝光的數起相關企業涉水環境違法案件中,無論是罰款500萬元還是負責人被刑拘,對企業而言都不再是不痛不癢的處罰。然而化工特別是精細化工行業的廢水,成分復雜、毒性高,被公認為是最難處理的工業廢水,處理成本也居高不下,是擺在行業可持續發展面前的一道難題。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化工廢水無疑將是“十三五”工業水污染防治的重點。特別是由于化工行業布局與我國環境敏感區、重點流域高度重合的原因,對化工企業廢水控制的指標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嚴格;而在缺水地區,對化工企業用水量也逐步會有更嚴格的限制,這都對化工行業廢水治理提出更高要求。
瓶頸卡在哪兒?
精細化工廢水治理壓力大,對“零排放”有需求,但傳統處理工藝成本高,治理不徹底
從事化工廢水治理15年,接觸過兩千多家化工企業,江蘇藍星化工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星化工環保”)總經理蔣偉群已經比較能理解企業的心態:“以前確實是有不重視的,或者技術不過關的,有偷排或是超標排放問題;但現在一方面環保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很多人還是希望能繼續發展自己的企業,真正想治理的企業越來越多,但確實存在技術和成本難題。”
“化工特別是精細化工行業廢水水質非常復雜且變化多端,有毒有害物質種類多、濃度高。”據他介紹,以前化工廢水走的是大綜合處理的路子。“其實就是混合處理。用大水量對廢水進行稀釋,使COD濃度降低為500毫克/升,基本不具備生物毒性后排入污水處理廠。”
但記者了解到,這樣的傳統處理方式近年來已無太大空間。紡織印染、化工等用水量較大的行業,國家層面已經通過行業性排放標準對企業用水量做出限制;而江蘇、浙江一些地區,試點實行對重污染和排水大戶刷卡排污,對排放的濃度和總量都有要求;而在西北等缺水地區,則更是不具備稀釋排放條件。
有化工企業代表曾對記者表示,目前我國大型能源化工企業多分布在缺水地區,面臨兩方面的矛盾:一是水資源短缺,但用水量大;二是廢水處理難,但排放無環境容量。這些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企業和政府各級管理部門出于日益嚴峻的環境保護壓力,對‘零排放’的要求日益迫切。”
但這并不容易。此前的實踐表明,多數所謂的“零排放”,基本沒有脫離傳統“膜法濃縮+簡單蒸發”模式,系統運行穩定性差、成本居高不下。而更重要的是,上述“零排放”工藝有嚴重“后遺癥”。“對于高濃度高鹽廢水,依靠蒸發濃縮,最后生成的鹽屬于危廢,需要專業處置。”蔣偉群直言不諱:這不過是把水污染轉化為固廢污染罷了。
“隨著國家環保監管的力度越來越大,危廢處置是化工企業不堪承受的成本負擔。”一位化工集團負責人曾坦言,如果把廢水最后的雜鹽萃取物都按危廢處置,先不論在目前危廢處置能力普遍告急的情況下是否有專業機構可全部接收,僅處置費用一年就達七八千萬元。
得闖出一條新路
前端后端分類分質處理相結合,有效的廢水資源化是出路
對于“零排放”,蔣偉群表示,盡管難度大,但從精細化工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看,這是必須突破的方向。“水經處理后要回用,有毒物質轉化為資源,這是化工廢水治理的出路。”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包括化工企業和治理企業,在這方面進行了多方面努力,在處理工藝的前端或者后端,通過分質分類收集處理,圍繞將有毒有害物質資源化,降低化工廢水毒性和處理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