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鼎盛時期769家,到如今正常生產的324家,定襄鍛造業正面臨著高潮后下行的巨大反差,多年形成的積弊使鍛造企業發展步伐減慢,甚至停滯不前,定襄曾經紅火的鍛造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資料圖片
圖為山西天寶集團有限公司采用的液壓設備。 資料圖片
◆中國環境報記者 高崗栓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的定襄縣,是聞名遐邇的 “中國鍛造之鄉”,擁有鍛造企業324家,年生產能力100萬噸,是亞洲最大的鍛造產業基地和國內最大的法蘭出口創匯基地,法蘭鍛造占全縣GDP的70%~80%,出口量占全國的30%。
近年來,面對國內經濟下行、市場競爭加劇、環保標準更嚴的嚴峻形勢,定襄縣及其法蘭生產企業如何實現突圍、取得轉型跨越大發展,是擺在當地管理部門面前的選擇題和必答題。
日前,記者隨三晉環保行記者團來到定襄縣,先后采訪了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及法蘭生產企業負責人,試圖了解這些傳統企業向綠色現代企業轉型的發展歷程。
扶持優秀,淘汰落后
政府力促企業兼并重組
長期以來,定襄法蘭鍛造企業小、散、亂,產業鏈延伸能力較弱,企業投資理念保守,這些因素成為制約其可持續發展的短板。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侵襲,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2012年,全縣1/3的法蘭鍛造企業停產,2013年停產半停產企業甚至占到了總數的2/3。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從鼎盛時期769家,到如今正常生產的324家,定襄鍛造業正面臨著高潮后下行的巨大反差,多年形成的積弊使鍛造企業發展步伐減慢,甚至停滯不前,定襄曾經紅火的鍛造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要擺脫發展困境,促使企業轉型升級是唯一出路。定襄縣縣委書記張文斌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近兩年,定襄縣充分發揮區位、技術、勞動力優勢,著力推動鍛造產業實現“高新技術引領、優勢產業主導,勞動密集型產業提升”的可持續發展。
按照“扶優扶強壯大一批,并購聯合重組一批,技術改造成長一批,落后產能淘汰一批”的思路,定襄縣陸續出臺了相關扶持政策,計劃從2015年起,力爭用3年時間,將全縣法蘭鍛造企業整合到100家以內。目前,全縣已組建集團公司10家,其中8家成功掛牌;兩家牽頭企業已完成兼并重組。
燃料革新,從煤到氣
質量提升帶來更多訂單
定襄傳統法蘭鍛造企業雖然生產規模不同,產品規格跨度很大,但生產工藝大同小異,基本上為:原料檢驗—下料—加熱—鍛造—加熱—輾環成型—熱處理—粗車—精車—鉆孔—檢驗—包裝等12個環節。特別是,燃料以煤為主,加工方式為“夾棒錘”,是定襄傳統法蘭鍛造企業的通病。
法蘭鍛造業產生污染的生產環節包括兩方面:一是鍛造加熱爐燒煤產生的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屬于低空面源污染;二是下料、鍛造以及機加工環節,尤其是鍛造“夾棒錘”產生的噪聲。
為治理傳統工藝帶來的污染問題,定襄當地政府、環保部門以及法蘭生產企業想了不少辦法。2009年以前,當地絕大多數法蘭企業生產采用“夾棒錘”工藝,屬于土法鍛造,大氣污染非常嚴重。2009年~2010年,定襄縣推動“煤制氣”治污,將鍛造加熱爐由原煤加熱爐改為煤氣發生爐。但調查發現,煤氣發生爐存在運行不夠穩定、污染物不能實現穩定達標排放等問題,收效不太明顯。自去年開始,當地政府明確提出,到今年年底前,將煤氣發生爐全部改為天然氣加熱爐。據悉,更換這種天然氣加熱爐,最貴的28萬元/臺,最便宜的18萬元/臺。
山西天寶集團有限公司是定襄縣最大的風電法蘭生產企業,也是最早響應政府號召實施“煤改氣”和采用液壓設備替代“夾棒錘”工藝的先行者、受益者。公司負責人介紹,以前采用煤制氣,生產過程既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又難以保證產品質量。實施“煤改氣”后,企業年用氣量在500萬立方米以上,鍛坯全部采用天然氣加熱。由于升溫速度快,爐內溫度均勻,產品質量得到提升。與往年相比,今年公司獲得了更多的國際訂單,而且是100%預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