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動態的湖泊緩沖隔離體系概念圖
◆本報記者趙娜
湖泊緩沖帶能夠截留、凈化陸域面源污染物,可以很好地發揮緩沖凈化功能,改善湖泊水質,減少水體污染負荷的流出。這是對太湖竺山灣緩沖帶進行為期4年半的研究而得出的結論。
通過實施竺山灣緩沖帶生態修復示范工程,緩沖帶內的支浜水質得到顯著改善,水體內TN(總氮)削減量在40%以上、TP(總磷)削減量在30%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濕地水質得到明顯改善,水體TN削減量為50%以上、TP削減量為60%以上,生物多樣性得到提高;草林覆蓋率由原先的32%提高到了80%以上,對地表徑流污染削減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竺山灣湖濱緩沖帶生態建設與功能修復技術集成研究及工程示范”課題研究于2012年1月啟動,預計2016年6月驗收。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為課題技術牽頭單位,以太湖重污染區竺山灣緩沖帶為主要研究對象,針對竺山灣緩沖帶內支浜、濕地、草林系統三大類緩沖系統存在的諸多問題,開展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提升太湖緩沖帶的隔離、攔截、緩沖和凈化功能。
■喪失自凈功能
□成為新污染源
太湖是我國的大型淺水湖泊,其405千米岸線有73.5%被大堤包圍,其余岸線是山坡地和入湖河口。由于環湖大堤的建設和處于河網區的特點,太湖緩沖帶內及上游水中污染物首先在緩沖帶內的支浜與濕地水網中蓄積,在暴雨期直接通過幾條主要入湖河流進入太湖。
太湖重污染區竺山灣緩沖帶內,自然濕地的面積2007年比1995年下降了近30%,2011年調查的34條支浜中有32條為劣Ⅴ類水體,草林系統的結構單一,整體生態效益較低。
竺山灣緩沖帶內支浜、濕地水系淤塞阻滯,不但喪失了水體自凈功能,反而成為污染源。
竺山灣緩沖帶課題組組長、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葉春說,非常有必要在竺山灣規劃適當寬度的緩沖空間,提高竺山灣緩沖帶的污染物凈化能力,從而有效降低入太湖污染負荷,提高抗暴雨沖擊負荷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湖泊緩沖帶的功能,建立“立體動態的湖泊緩沖隔離體系”(見概念圖)。
據了解,湖泊緩沖帶內的河流、支浜、濕地、草林等生態系統,對農田地表徑流中攜帶的營養物質、顆粒物和農藥等污染物,具有較高的截留、吸附、吸收、凈化作用。
■生態效益顯著
□水質凈化明顯
竺山灣緩沖帶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面積為6500畝,其中核心示范區2000畝。
竺山灣緩沖帶課題研究結果表明,示范工程綜合效益約為259萬元/年。其中,生態效益約為197萬元/年,社會效益約為33萬元/年,經濟效益約為29萬元/年。估算得出核心示范區各支浜TN的年削減量總共約為2109.4千克、TP的年削減量總共約為112.8千克。
示范工程獲得的生態效益包括5部分:水質凈化效益約119萬元/年,涵養水源效益32萬元/年,保護(維持)生物多樣性效益6.5萬元/年,提供物種棲息地4.5萬元/年,大氣調節功能35萬元/年。
社會效益包括提供就業機會、科研文化效益和居民對環境滿意度的提升;經濟效益包括旅游休閑、提供水產品和降低供水不足的風險。
“竺山灣湖泊緩沖帶生態建設工程建成后,帶來的生態效益最為顯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有很大提升。”葉春說。
■保障資金來源
□擇好運行主體
湖泊緩沖帶生態建設工程往往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情況,忽略了生態工程運行維護的重要性。
我國目前存在的現實問題是,一些生態工程往往在運行短短幾年之后,就已經無法正常運轉下去,處于荒廢狀態,甚至會帶來二次污染,造成了對資源的極大浪費。
對此,竺山灣緩沖帶課題組在構建湖泊緩沖帶生態建設工程的長效運行機制時,考慮了必要的法律法規制度保障、資金保障、運行主體與管護人員安排、有效監督機制、公眾參與、沖突解決與協調機制、激勵-約束機制、考核標準與考核辦法等。
“湖泊緩沖帶生態建設工程一般所需要投入的資金數額巨大,且來源渠道廣泛,可供選擇運行主體多,但是必須建立穩定的資金保障機制,并選擇適宜的運行管護主體,生態建設工程才能實現長期和高效的運行。”葉春認為。
□專家訪談
中國環科院研究員葉春:
設置湖泊緩沖帶需落實生態補償
在湖泊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中,設立湖泊緩沖帶,制定特殊的環境經濟政策、實現生態補償措施是實現流域健康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