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網記者江濱北京消息 2016年4月15日,在“土十條”呼之欲出的背景下,“中國土壤修復現狀與問題”沙龍在北京易修復·眾創空間舉辦。易修復·眾創空間是中國首個土壤修復眾創園區,近期剛剛落戶北京,提倡聯合辦公、共享研發、試驗示范、綠創咖啡,旨在為土壤修復行業提供技術創新轉化、產品孵化、項目對接、人才培養,互動交流的線下平臺。沙龍由中國生態修復網聯合行業內相關單位共同組織。本次沙龍上,來自中科院、環科院及科研院所和國內外企業等近200名專家學者和從業人員,就土壤環境修復領域的現狀、問題與發展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討論,經過深入熱烈的研討,專家學者和從業人員一致認為,目前外界對土壤污染修復存在一些誤區需要厘清,行業和產業發展也有些認識需要統一。 與會者的意見概括為以下方面:
一、土壤污染類型主要包括農業、礦山、污染場地三類。在人類活動和工業生產活動中,排放出來的各類污染物,對生產活動周邊區域及上下游流域土壤產生了一定的污染積累與影響。目前調查出的全國土壤污染空間分布與工業生產有一定的相關性。目前媒體報道多集中在個別案例,而我國的土壤污染狀況并沒有媒體報道的那么嚴重。
二、就場地污染而言,土壤污染并不一定會產生實質性的危害,這個主要是看在一定時間段內土壤中污染物通過不同的暴露途徑(如經呼吸道吸入、經口攝入、經皮膚等),有多少污染物實質為人體所吸收,并最終表征出對人體各器官的毒性及致癌危害,也就是暴露的健康風險與生態風險到底有多大。在美國相關的標準中規定可接受致癌風險是1/1000000,和非致癌毒性的危害商<1。
三、就農田土壤而言,土壤超標也是很普遍的現象。超標和污染有一定的區別。尤其在高背景值或礦山周邊地區,重金屬的本底濃度較高。如歐洲的英國大部分地區,中國的西南地區。因為真正顯現生態風險的是有效態部分。因此,研究重金屬超標地區土壤的生態風險控制,是目前非常重要的一個研究課題。
四、 在大田尺度上,農田重金屬含量與作物之間關系復雜。作物超標涉及大氣污染、氣候、土壤本身酸化、肥料施用等等因素,并非皆因土壤污染所致。解析農田重金屬含量與作物之間關系是確定農田污染與否、確定治理技術的前提。同時,農田治理涉及到耕地的永續利用和人體的健康,農田污染修復需要引入土壤健康概念。
五、不是所有污染土壤都需要治理,土壤污染需要分級、分類、分區管理。 細化管理的基礎是治理前期開展翔實的土壤調查評估工作,識別出土壤污染風險節點。土壤修復的重點是控制風險,應依據風險來制定修復目標值,避免追求絕對安全而走向“過度修復”。要開發的場地,宜制定較嚴格的修復目標值;暫時不開發的場地,可采取覆蓋等處理方式截斷風險暴露途徑。
六、土壤修復需要頂層設計。目前政策法規缺失。“土十條”尚未發布,土壤污染防治法擬明年完成審議。修復行業需要操作性更強的行業規范指引,需要土壤修復技術標準體系。目前缺乏針對不同類型污染場地的修復技術導則,導致各地開展場地修復缺乏技術比選的依據,各地修復工作的盲目性較大,需要編制不同污染類型場地修復技術導則指導行業健康發展。
七、土壤污染問題具有明顯的隱蔽性、滯后性,與大氣治理和水治理不同,其修復治理工作難度更大、周期更長,且修復費用更加昂貴,土壤修復工作需及早準備,不提倡“突擊”修復。政府部門應設立專門機構或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對污染土壤進行排查登記工作,以可能給人體健康和環境造成重大損害的程度來劃分,收錄到“優先名錄”,并定期更新。場地換做其他用途或設施拆除前,或是結束當前用途前,應做一次場地污染情況排查,便于今后厘清污染責任。
八、土壤修復應該重視前期場地調查和技術篩選工作。對在建立名錄過程的過渡階段需要啟動的修復項目,需要政府部門及業主認識到前期調查工作的重要性,給予較為充足的時間和經費安排。同時要盡快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修復技術體系,應該像水污染治理一樣,編制污染土壤修復的最佳可行技術(BAT)指南。
九、土壤修復產業需要從產業鏈上下游之間開展廣泛合作。修復產業涉及領域較廣,專業性強、地域特色明顯,需要開展國內、國際多方合作。科技研發、環境風險評估、工程設計、工程建設、工程咨詢服務、工程監理等相關企業和機構需要開展密切的合作。建立緊密的土壤修復行業組織機制,共贏互利,促進整個行業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