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建設是我國低碳發展整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層面不斷完善制度框架,為城市低碳發展轉型提供基本保障。“十二五”期間,國家發改委在6個省區和36個城市啟動低碳試點工作。這些省市在歷史背景、地理區位、人口規模、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別,其目的就是通過試點經驗為不同類型城市踐行低碳發展提供借鑒。
作為試點城市之一,深圳借助碳交易機制,推動城市產業結構調整效果顯著,也激發了企業的減排積極性。
◆中國環境報記者 徐衛星
作為國家發改委選取的首批7個碳交易試點之一,深圳市于2013年6月18日率先啟動碳交易。過去的3年多時間,碳交易給這座城市帶來了什么?萬元工業增加值碳強度下降,能源消費結構得到調整,企業減排積極性提高。
目前,深圳市單位GDP能耗已處于全國最低水平,但能耗持續下降的空間較小,碳減排邊際成本正在不斷提高。2015年,深圳提出,爭取2020年甚至更早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
調節城市能源消費
結構性減排成效初顯
在深圳,首輪碳交易共計納入635家工業企業和197棟大型公共建筑,合計占全市碳排放總量的40%。截至2015年6月30日,深圳碳交易經過了兩個完整的履約期,市場配額總成交量413萬噸,總成交額2.05億元,位居全國前三名。同時,作為國內僅有的兩家沒有推遲履約的試點之一,前兩個履約年度的履約率分別為99.4%和99.7%。
2014年,碳交易管控單位實際碳排放量較2010年下降了402萬噸,下降率達12.6%,萬元工業增加值碳強度較2010年下降34.2%。
綠色創新發展中心項目官員昂莉提供的數據顯示,分屬14個行業的這635家納管企業,在2009~2011年間總碳排放量一直呈上升態勢,而2013年碳交易啟動后,碳排放總量降幅較大。
其中,造紙、印刷、化學品制造、家具制造等以煤炭和火電為主要能源來源的行業排放總量和排放占比均有所下降;以液化石油氣、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為主要能源來源的醫藥煙草制造業、通信及電子設備制造業等行業的排放總量和排放占比則有所上升。
“在調整產業排放結構的同時,碳交易對深圳整體能源消費結構起到了良好的調節作用,天然氣、石油氣等占比有所上升。與此同時,2013年深圳制造業管控單位工業增加值比2010年增加1051億元,上升42.5%。碳交易在實現碳強度控制的同時,對納管企業和行業的經營狀況并未造成損害,實現了經濟增長和碳排放脫鉤。”昂莉認為,深圳碳排放交易的結構性減排成效出顯,能源結構優化和工業轉型升級是主要貢獻因素。
被動接受到主動改變
企業參與積極性提高
作為碳交易市場的直接參與者,管控企業經歷了被動接受到主動改變的過程。那么,碳交易如何引導或改變企業的排放行為?
調查顯示,在碳交易開始初期,大部分納管企業缺乏碳資產管理意識和行動,只感到參與碳市場增加了成本,因此缺乏積極性,甚至表示更愿意參與傳統的考核制度。
超過1/3的企業意識到碳交易增加企業成本的同時,可以提高企業的業界威望和社會聲譽,相應地提高競爭力。經過第一個履約期之后,交易情況顯示,企業已經對碳市場有了更多了解,積極性也大幅提高,相應的碳資產管理方式和對市場機制的接受程度也有所提升,不少企業開始建立專門的碳資產管理部門。
“從當前來看,基于對碳市場價格和減排投資成本的考慮,約一半企業積極推進節能減排技術的應用。但企業也表示,未來節能減排動力不足,對長期的碳市場發展和減排政策沒有把握,即使有多余的配額也不敢拿到市場上去交易。”昂莉表示,企業希望獲得更多可行的節能減排措施,使其更好地在碳市場履約甚至獲利,但獲取信息的渠道較少,對碳交易機制的了解也少。
據昂莉分析,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主管部門提供企業參與政策制定和信息互通的平臺和方式不夠;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部分企業自身缺乏對碳資產的認識,還未建立起相應的碳資產管理部門,對市場不夠敏感,主動性不足。
減排并非只增成本
管理得當可帶來收益
無疑,經過3年多的試點,碳交易對企業和城市的減排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昂莉認為,深圳碳交易市場之所以運作良好,一方面,深圳遵循了立法先行的設計思路,為碳交易體系的順利建設和平穩運行打下了良好基礎。首先通過《深圳經濟特區碳排放管理若干規定》確定立法基礎,之后通過《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確定細則,發布部門規范文件和交易規則及配套細則,要求嚴格執行。另一方面,符合因地制宜原則,即經過幾年的市場交易和運行,形成一套完整的、適合深圳當地的碳交易體系。
此外,一個重要因素是溫室氣體排放空間使用權的稀缺性價值,越來越多地被政府、企業和個人納入決策行為。